越多地开发减少碳足迹的技术,紧凑型浮动核电站正在成为新的竞争技术。为此,三星重工(SHI)和Seaborg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在Seaborg的紧凑型熔盐反应堆(Compact Molten Salt Reactor,CMSR)的基础上开发浮动核电站,准备停泊在工业港口,并与陆上电网相连。该协议包括开发氢气生产工厂和氨工厂,能够批量生产以扩大应用。浮动核电站是交钥匙产品,准备停泊在工业港口。在港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中国核电公告称,中核辽宁核电有限公司徐大堡核电站4号机组于2022年5月19日浇筑核岛第一罐混凝土(FCD)。据悉,徐大堡核电站4号机组采用VVER-1200/V491型反应堆装置,单台机组额定容量为127.4万千瓦,电站设计运行寿命60年。徐大堡核电站3号机组已于2021年7月28日浇筑核岛第一罐混凝土(FCD),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工程重大里程碑节点均按计划如期实现。截至目
出,辽宁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这标志着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具备发电能力,向着商业运行目标又迈出了关键一步。并网过程中,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各项参数正常稳定,机组状态良好。后续将按计划执行一系列试验,进一步验证机组具备商业运行条件的各种性能,稳扎稳打,推动实现红沿河核电6号机组高质量投产。辽宁红沿河核电站厂区鸟瞰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第一座核电站及最大的能源投资项目,红沿河核电站共建设6台核电
关中试放大成功后,我国反渗透膜技术开始从实验室研究走向工业规模应用。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应用反渗透技术,此后应用规模快速增加。1988年,中国市场销售的8寸膜为600支。1990年,大亚湾核电站建设了国内第一套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日产淡水200吨。1999年,大连市建成第一套1000吨/天的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2005年,青岛市建成第一套10,000吨/天的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2009年
升,以及我国沿海核电站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诱使我国很多沿海核电站先后采用海水淡化技术来解决淡水使用问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红沿河核电站、宁德核电站、三门核电站、海阳核电站、徐大堡核电站、田湾核电站以及未来的山东荣成示范核电站均采用海水淡化技术为厂区提供可用淡水。而反渗透(RO)法因其显著的节能特点,成为我国核电站现有海水淡化装置的主流技术。1.1 红沿河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是我国核电系统投
集凝结物理破乳装备与水处理方案等。在含油废水处理领域,该项目是国内唯一利用纯物理聚集凝结替代化学破乳、絮凝、气浮过程,并完成低成本、大水流量、大规模应用的技术项目。该项目技术及方案已在大亚湾核电站、昌江核电站、中煤榆能化、河北龙成煤综合利用有限公司、河南龙成集团等获得广泛应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电子产品日益普及的当下,由该项目衍生的超疏水涂层还可应用于电子产品防水领域,宁波材料所在此领域已取得